恆生指數
國企指數
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

VIX指數 近5日

上証綜指
深圳成指
滬深300

文章漏咗/建議:按此通知

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

利字當頭 - 利世民 2016年12月8日

利字當頭 - 利世民 2016年12月8日


利字當頭:
ETF真是罪魁禍首?


■作為港股指標的恒生指數,其實早已和香港經濟出現落差。資料圖片



藺常念大師是股壇奇人,極少數會開名「招呼」妖股的財經評論員。昨天見到藺大師的一篇文章,講到Sanford Bernstein批評ETF害人不淺,皆因不少被動式基金,只是追隨指數成份股,

而指數成份股,又往往意外地吸納了「大而無當」的泡沫股,結果令投資者不由自主地買入有毒資產。

情感上,我明白藺大師為何如此不滿;金融從業員,尤其是老一輩,盡職的意義就是要客戶的最大利益著想。將投資研究的工作外判予指數公司,很難說得上是盡職盡責。事實上,大多數指數的設計,都傾向以一些簡單的因素,例如市值和營收等,作為選擇成份股的條件。曾幾何時,市場比較簡單,財技也沒有今天的複雜,指數的確可以有效反映市場狀況。

今時唔同往日,上市公司的賬目越來越難看得通,市值所反映的,亦往往超越了公司內涵和現實,指數的代表性也越來越低。就以香港的股市為例,作為指標的恒生指數,早已和香港的經濟出現落差。坦白講,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,放諸四海皆準,也不單獨是香港的問題。像近來美股在「侵入白宮」後,屢創新高,也不代表美國的經濟是歌舞昇平。

不過,這又是否代表ETF是罪魁禍首?藺大師針對的,其實是「妖股當道」的狀況。其實這幾十年來,市場出現了一波接一波的泡沫;我們可以說這些非理性亢奮不應盲目追隨,但真正的始作俑者,是扭曲了資產配置的過程。無疑被動式基金有推波助瀾之嫌,但由基金經濟選股的各種投資基金,也不見得有更好表現。說到底,長線投資,是每個人的本份。管錢的工作一旦交予別人,就難免有一定的誘因錯配。

利世民
http://www.fb.com/leesimon.hk
本欄逢周二、四刊出

利世民
利字當頭 - 利世民 舊文